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

一位50歲總裁的創業淒涼

知命”總裁不知命的創業淒涼     
50歲、執行總裁,兩個詞加在一起,應是和閱歷、資源、成功聯繫在一起的。然而本文這位50歲的執行總裁,在創業後卻和失敗、困境、淒涼聯繫在了一起。殊不知,職場中許多高級經理人的創業都是在逃離火海,而不是選擇希望。悲劇由此註定。  
很多場合你都會聽到那些演講大師們在鼓噪:“創業不分年齡大小!”隨即舉出一到兩位高齡創業成功的案例。然而你可曾想過:這些成功者畢竟只是萬分之一!有人戲稱摸彩中大獎的概率,要比你走在街上遇見飛鳥拉屎到頭上的概率還要低。那麼我告訴你:當你50歲時去創業,成功的概率要比中大獎的概率更要低得多!因為50歲是知天命的年齡。然而偏偏有人不知命、不信邪,在這個年齡下海創業。最終,只是做了中獎者的分母……  
這不, 2006年冬的一個寒夜,在一間冷清的茶社裡,我面前端坐的W張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——在知天命之年去創業,卻18個月鎩羽而歸。創業,不僅使他面相老了10歲,而且幾乎消去了他所有的棱角——任何話幾乎都能聽得進去,好像到了耳順之年。其實,歲月帶走的不僅有青春和財富,還有更多……  
20年的職場精彩  
在聊天中我逐漸得知了他的整個人生經歷、創業動機和大致的創業過程。   
W張1955年生人,1978年考上大學。本科畢業後當過兩年大學老師,後又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的研究生,1986年進入一所比較有名氣的大學當老師,1990年就做了副校長。可謂年輕有為,風華正茂,前途無量。  
然而,隨後他認識了一位元著名的房地產老闆,於是他的職業方向發生了偏移——兩年後被老闆說動,跳槽到這位老闆的公司做了副總裁,並直接擔任當時非常大而知名的項目做總經理。事實上他幹得也不錯。三四年後那位老闆犯事進去了,他又跳槽到另外一家房地產公司做總經理。隨後又跳過兩次槽,一直做總經理。2002年年底跳槽到一家地產集團做了執行總裁,幹得也不錯。  
20年的職場生涯可謂是持續精彩:在大學裡僅用5年時間就走上了領導崗位;一下海就進入了社會關注度最高的行業,做了高級經理人;50萬年薪在同齡人裡可謂萬里挑一。  
50歲負氣創業  
然而,2005年5月份,正值50歲的他卻辭職創業,開了一間地產投資諮詢公司。2006年10月企業關門破產。前後共18個月。  
為什麼辭職創業?  
從聊天中得知,主要原因是:老闆答應他:把一幢寫字樓運作包裝轉賣後,其毛利部分提取2%獎勵給他。他把寫字樓運作了大概一年半,差價大概有6000萬,但老闆最初的承諾就是不兌現。老闆的理由是還有2000萬的尾款沒有收回,等全部收回後再提。同時老闆還說:寫字樓的買進價3個億,賣出價3.6億,這3個億的資金,一年半的時間成本是多少?言外之意,這個項目是賠了。“我給老闆賺了6000萬,不但不給兌現承諾,連一句肯定的話都沒有,反而批評項目賠了。一生氣,不幹了”。  
W張在敘述這段話時,語氣非常平和,但估計在辭職時肺都要氣炸了。     
18個月喪氣關張  
在一年半的創業過程中,W張也通過朋友聯繫了不少的房地產諮詢項目,但多數都是免費諮詢。因為這個行業不規範,簽訂的四五個項目,只是前期給很少的一部分,而那區區幾萬元錢,連最基本的成本都不夠。為了賺錢,W張聯繫了山西一家房地產公司做樓盤銷售,組織了將近20人的銷售團隊,樓盤賣得也不錯,合同傭金有300多萬。然而遲遲結不回來款,前後總共也就結回了十多萬元,連發員工工資都不夠,還有各種管理費用、財務費用等等。因而公司一直虧損。等200萬家裡老底都花光了,銷售人員的賣房提成卻還一直開不出來。  
員工不幹了。他們說:“賣房子是我們的事,要賬是您的事情。我們把房子賣完了您就得給我們提成。至於您怎麼搞到錢那是您的事情。”  
W張用盡了各種辦法也結不回錢,也借不到錢,走投無路的情況下,帶著近20位銷售人員集體到開發商那裡去討債。鬧了幾天,開發商老闆出面說話了:“您問我要錢,我問誰要錢?我這個樓盤還差十個多億,其他樓盤也都因沒有資金停著呢!你要是能幫我搞到十多個億,讓我把項目立即啟動起來,我就一分不少地立即全部給您!” 這無疑是不可能的。W張的一位銷售經理說:“要是不給我們告你去!”開發商老闆一樂:“這話說得好,歡迎去告,我等著你,反正欠的錢多了,我等著被關起來,還有人管飯,省得目前這樣被追債,煩死了!”   
無奈之下,W張只得欠著員工百萬以上的提成費,讓企業破產關門。員工無奈散去,W張也開始重新找工作。    
60天的無業困局  
但W張在重找工作時遇到的困難之大,令他大吃一驚。  
他過去從未因找工作發過愁,都是企業、獵頭公司追著自己。可眼前找了倆月了,還沒有找到合適的!W張已不再要求非總裁不幹了,甚至專案公司副總都行;也不再追求過去的50萬年薪,一個月有一萬就可以;也不要求必須在一線城市,二三線城市也行;也不像過去要求得是大公司……然而,兩個月下來,一無所獲。W張自我慨歎道:“老了,沒人要了。”  
W張找工作困難的原因,有以下五個方面。  
一是年齡太大。像他這樣的“高齡高級經理人”目前在職場上已不是主力,在市場化企業裡只起到插缺補漏的作用。  
二是做過老闆。因為做過老闆的人都比較有主見,比較自我,不符合企業老闆的需要。  
三是健康不佳。W張做過18個月的老闆,尤其在50歲創業做老闆,其體力透支相當嚴重。  
四是老闆年輕。我國地產領域起步較晚,超過50歲的老闆不多。我曾和一位30多歲的地產老闆聊天,他的公司幾乎不用比自己年齡大的經理人。  
五是職業經歷斷層。假若W張沒有創業,一直做經理人,再找工作就比較主動。找得差不多了再提出辭呈,騎馬找馬,比下了馬再找馬,速度要快,成本要低,效果要好。
50歲創業的人生風險  
看著他蒼老的面容和體態,我心裡湧起一股莫名的悲涼。  
如果他沒有這次創業,繼續做著他的老總,家裡存著200來萬現金,再每年掙幾十萬,幾年後就退休,生活該是多麼悠閒自得……而現在,家底花完了,年過半百還要四處奔波糊口養家,而找工作又是那樣難。即使找到工作,年薪也只能是逐年遞減,而個人和家庭的生活成本是逐年遞增的,因而至少三五年不能想著退休。幹不動了也得幹,否則退休以後的生活根本沒有保障,畢竟創業後社會保險就沒有接續,商業保險在50多歲再交已得不償失……  
總之,50歲創業者一旦創業失敗後,不可能像二三十歲那樣重新來過,也不可能像40歲人那樣繼續從容執業,還能掙幾年高薪。50歲是創業的高危年齡,其風險是個人和家庭承擔不起的。  
逃離型創業的性格基因  
W張的職業路徑,有兩次重大轉折:下海與創業。  
那為什麼他的人生會有這兩次重大的轉折呢?大的來說是市場客觀環境的轉變。第一次,從高校領導崗位上跳槽到民企,那是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的春風,吹得不甘按部就班的精英人士坐不住了,紛紛脫衣下海;第二次是世紀之交,因就業難,社會各個層面都在鼓動自主創業,很多人就被這股創業風吹進了創業大軍。  
但外因必須通過內因來起作用。這個內因又是什麼呢?就是人的性格和內在追求,外在表現出來就是一個人的文化,就是一個人想怎麼活著。今年第2期《中外管理》在總結顧雛軍時,作者鄧波引用了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觀點:“無論環境如何變化,每個人的生命自始至終都具有統一性格,每個人的一生就像用同一主題寫就的不同文章而已。沒有人能超出自己的個性,總是限定在上蒼賦予他的狹窄天空裡。”  
W張的天性決定了他總是在他認為的狹窄天空內做到一定位置時逃離,而不是去拓展天空。因為他的視野就那麼窄。其實職場中許多人的跳槽、創業都是在逃離火海,而不是選擇希望,包括高級經理人在內。像W張這樣的人士,兩次職場的重要切換都是逃離:從高校領導到民企經理人,因為在他看來高校領導的職位是他人生的火海;當他從執行總裁的職位上辭職當小老闆時,他同樣是認為他所在的總裁之位是火海,一刻也不能呆,不然他只會跳槽而不會創業。  
至於老闆的不誠信,並不是決定因素。但卻很說明問題。  
對老闆失信的換位思考  
於是,我們就那120萬提成的老闆承諾,也進行了深入交流。  
“您現在如何看兩年前老闆沒有兌現那筆提成的承諾?能理解嗎?”我問。  
W張說:當然能夠理解了,由於自己做了18個月的老闆,親身經歷了自己沒有兌現承諾,而且為此銷售團隊還鬧了很久,最終還是沒能兌現。可自己欠銷售人員的那可是員工的活命錢,而老闆欠自己的只是不影響小康的一筆提成。他說自己因老闆失信而憤然辭職,而自己作為老闆時對員工也沒有兌現承諾,員工肯定也憤而離職,這時他才嘗到了一份無奈。其實作為老闆,幾乎每天都面臨著這種無奈,而更大的無奈還有更多……  
W張回想起自己負氣創業,覺得當時很幼稚,看問題太簡單了。當時他想:自己為老闆賺取的毛利有6000萬,儘管還差2000萬的尾款,但有合同在,事情畢竟做成了,老闆就應該給提成獎勵,至少應該先提已經收回的毛利4000萬。怎麼能一個子兒不給呢?現在做了老闆才明白:老闆不給有老闆的道理。
——收回的4000萬毛利可能對公司來說是虧損的。老闆憑什麼在虧損的狀態下還給提成獎勵呢?當時老闆只是提到了3個億一年半的時間成本:如果按10%的借貸利率來計算的話,一年半3個億的時間成本就是4500萬元。只回了4000萬,當然是虧損的。其實,作為運作這麼大一個專案來說,一年半的時間內,時間成本只是其中一部分成本,還有更多的機會成本,更多在經理人層面根本看不見的成本。  
如果把日常收入比做一棵樹的鮮花和果實,樹葉是支出的話,那麼經理人即便你到總裁,也只是看到了鮮花和果實以及樹葉,至於鮮花、果實、樹葉下面的樹枝則沒有看到。而樹枝長在什麼地方?當然是樹幹上,樹幹下面還有樹根。樹越大,樹根越深、越廣。而經理人層面看見的成本大多是樹冠,但樹冠下面的成本則沒有看到。所以一般經理人看到的收入有可能是真實的,但支出卻不是真實的——只是很少的樹葉的一部分,即便許可權大一些的經理人也至多看到樹枝和樹幹。甚至就是財務總監也只是一部分。至於地裡面的樹根、樹根周圍的土壤,只有老闆清楚。所以,經理人有時和老闆談收支平衡賬,怎麼能對得起來呢?有人會說:大家都在一起共事,又有很好的職業意識,說清楚不就得了?但要都搞明白了,生意有時就無法做了。這倒不是說背後有多少見不得人的貓膩,而是因為人心不平、人心難平、人心叵測啊!有些事情就必須暗著做。  
從某一方面來講,企業內部就是生產和分配兩件事:生產追求的是效率,分配追求的是公平。無論是生產和分配都涉及到資訊管理問題:生產就是盡可能地創造資訊對稱,分配盡可能地創造資訊不對稱。分配領域一旦資訊對稱了,企業就根本無法經營和管理了!因為組織成員內部,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對組織付出的多,得到的少。所有的人概莫能外。一旦資訊對稱了,全都透明了,組織成員都感覺吃虧了,就都沒有主動性和積極性了,效率就自然下來了。所以,作為經理人算帳時,是很難清楚企業運營的成本究竟有多少的。

沒有留言: